目光如炬—作者岑卓駿
本文摘自《解放軍生活》2012年第4期 文/趙啟洪 蔣 龍 劉 白 圖/岑卓駿
他,喜歡仰望藍天,因為那里有他的夢想;他,堅持用青春作筆,以熱血為墨,把一腔赤誠獻給了摯愛的飛行事業;他,僅用6年時間,就把一支新組建的直升機部隊打造成過硬的“低空獵鷹”,成為垂直打擊的空中“鐵拳”;他,就是牟春江。
放飛理想,經歷人生“大轉場”
深秋,中原某機場。一架架新型直升機掠過,在藍天白云間留下一道道精美的航跡……
“飛行,是我一生的追求,是我一輩子的事業?!彼f。1985年6 月,面對北京師范大學和空軍航空預備學校的挑選,從小向往藍天的他,毅然選擇加入到飛行學員之列。20 多年的飛行生涯中,牟春江記憶最深刻的,就是從駐港航空兵團到新組建的直升機大隊的人生“大轉場”。
接受記者采訪時,牟春江不時抬頭望望窗外的天空——那是他的心飛翔的地方。2005 年12 月,駐港部隊輪換,一道人生的選擇題,就這樣擺在了時任駐港航空兵團正團職參謀長牟春江的面前。這一年,著眼軍事斗爭準備需要,空軍決定在空降兵部隊組建武裝直升機大隊,他被選為大隊長。這一年,他38歲。
——是留在部隊繼續從事飛行事業,還是轉業到民航工作?聽說部隊要輪換,深圳一家地方直升機公司以“出港之日即可報到”的承諾和40 萬元的年薪“挖”他。幾名已轉業到民航工作的老戰友也勸他:“轉業到民航,待遇好,風險小?!?/p>
——是留在大城市工作,還是到偏遠山溝新組建的直升機大隊創業?他可以申請分配到廣州與妻兒團聚,結束長達8 年的兩地分居生活;也可按“從哪里來到哪里去”的政策回到北京,那里還有70多歲的老人需要照顧。
“空軍武裝直升機剛剛起步,我要去開拓這個領域,對得起黨和部隊的培養!”人生選擇時,信念是方向。牟春江早已作好決定,只為一個目標:讓素有“空中輕騎兵”之稱的武裝直升機飛起來,為空軍打造出敢打必勝的“低空獵鷹”。
這一選擇出乎很多人的意料。很多戰友不理解,親朋好友也打來電話勸他:“新組建的單位沒人沒裝備,你去了連飛機都摸不到!”“平職調動,你圖個啥?”……
“做人不能忘恩!沒有組織的培養教育,就沒有我牟春江的今天?,F在組織信任我、需要我,我不能當逃兵,否則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!”面對不解,牟春江一次又一次地耐心回答。
12月26日 ,他來到位于鄂北山區的大隊報到。走了一圈,部隊的現狀讓他的眉頭越鎖越緊:荒廢了多年的機場上,老百姓的牛羊恣意地啃著草;說是團級直升機大隊,飛行員就他一個……
挑戰面前,對飛行事業的執著給了“頭雁”牟春江無窮力量:當一回直升機大隊的“鐵人”,寧肯少活20年,也要讓年輕的獵鷹盡快飛起來。
組建中的直升機大隊條件異常艱苦,牟春江和官兵一起住在低矮潮濕的老營房內,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,晴天一身灰,雨天滿腳泥。環境的艱苦絲毫沒有讓牟春江退縮,心中把空降兵直升機事業建大建強的愿望反而更加強烈和迫切。
“航空兵是高技術兵種,高素質人才是基礎是關鍵!”但是直升機飛行人員在國內非常緊缺,為了網聚一批高素質飛行人才,牟春江跑遍了北京、廣州等20 多個大中型城市。
孫承春是牟春江在駐港航空兵團時的老領導,也是有名的直升機機務維護專家,2004 年已調入空軍駐北京某部工作。每次赴京出差,牟春江都抽空去拜訪,向老領導訴說新機部隊的發展前景,大隊擔負的重要職能,以及自己想為空軍戰斗力建設貢獻力量的迫切愿望?!按航?,別說了,我們一起干!”幾番深入交談后,孫承春被牟春江的一片真心打動,決定和他并肩創業。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肖明、陳建軍、洪毅……一位位空軍優秀的直升機飛行員,被他“挖”到了直升機大隊。
風雨催生夢想,荊棘綻放輝煌,共同的事業燃燒起無限的激情。在牟春江的帶領下,來自軍區空軍、飛行院校、駐港部隊和陸、海軍航空兵團等20 多個單位的上百名空勤人員上下一心,迅速擰成了一股繩。與此同時,一架架直升機列陣待飛,一批批業務骨干脫穎而出,荒廢的營區舊貌換新顏,直升機大隊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。
勝利歸來—作者岑卓駿心懷憂患:超前思維受認可